我国宪法中写入宪法宣誓是在2018年。在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宣誓正式写入宪法。
宪法宣誓在哪一年写入我国宪法
宪法宣誓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就职时,对宪法进行宣誓,以表示对宪法和法律的忠诚和尊重,宪法宣誓制度起源于西方,但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宪法宣誓制度,我国在哪一年将宪法宣誓写入宪法呢?
宪法宣誓的起源
宪法宣誓制度起源于西方,最早出现在英国,在英国,宪法宣誓是由议会制定的,要求国家公职人员在就职前进行宣誓,以表示对议会和法律的忠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宣誓制度逐渐被其他国家所采纳,并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制度。
我国宪法宣誓的历史
我国宪法宣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宪政改革时期,当时,清政府为了加强皇权,推动政治改革,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在这部大纲中,规定了国家公职人员就职前需要进行宣誓,以表示对皇权和法律的忠诚,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这部大纲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
进入民国时期后,宪法宣誓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也规定了国家公职人员就职前需要进行宣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各地的政权机构也相继建立了宪法宣誓制度。
我国宪法宣誓的正式确立
我国宪法宣誓的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其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就职时须向宪法宣誓。”这一规定标志着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正式确立。
我国宪法宣誓的实施
自1954年宪法宣誓制度确立以来,我国各级国家公职人员在就职前都需要进行宣誓,宣誓仪式通常由国家主席或副主席主持,参加人员包括国家公职人员、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在宣誓仪式上,国家公职人员需要郑重宣读誓言,表示对宪法和法律的忠诚和尊重。
我国宪法宣誓的意义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有利于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法治意识和纪律观念,促进他们依法履职、廉洁奉公,它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它也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标签: 宪法宣誓在哪一年写入我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