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道上原文李白:乌江水上秋风起,白浪如兵船似云。横江欲渡波塞山,青泥盘盘不可行。海村兰若逢僧话,便令归客羞采薇。此中岂是神仙境,胜游良会须臾间。
乌江道上原文李白
乌江道上原文
乌江道上
唐 李白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开头“日暮苍山远”,“日暮”二字,深化了苍茫的暮色,衬托出了诗人伫立遥望的形象。“苍山远”,是诗人伫立远望的所见,他极目瞭望,从夕阳西下一直看到苍茫的暮色降临,目送遥远的青山,向往独木的鸟归巢,望归无望,神驰千里;他的心情是惆怅的,乃至低沉的,天寒白屋贫”这一句,开始点出诗人伫立遥望的原因。“天寒”二字,是天气预报,把夜幕将至,天气变化和寒冷气氛,都表达出来了。“白屋”,是贫士的象徵,它同“苍山”、“远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苍山”越大,“远道”越长,白屋则越显得贫穷寒酸。“贫”字,下笔千钧,语浅意足,它含蕴着诗人对贫士的同情和深沉的感慨,惆怅、低沉的心情,在这一句里有了著落。
诗人在风雪中迈开了脚步,但方向不是向前,而是回家。“柴门闻犬吠”,他闻到了柴门犬吠的声音,表明有人戍归来,但他眺望良久,视野里只有“柴门”,不见“人归”,然而从“柴门闻犬吠”这一句,却可感觉到一种寂寞、忧郁、惆怅的情绪和孤零零的处境,风雪夜归人”才一语破的,使全诗豁然开朗,原来诗人在风雪中伫立凝望、徘徊不前,是因为他在风雨中独自送走了亲人,他久伫、“柴门”独立、“风雪”凝神,原来是在送别,没有把“送别”明白说出,反写了诗人伫立远眺、却不见亲人的无限惆怅,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无可非议,而且是极见功力的,灭烛关门也许是百无聊赖之际的有意为之,但在这样特定的情境下,却充分揭示了诗人此时此地的独特心境。
这首诗在构思上遵循着以少总多的原则,它写了一个人顶风冒雪回家的一幕,这似乎是个平淡无奇的小事,却表现了一个人对穷困守志的傲然态度,他把山行和在风雪中送亲人归来看作是一回事,这是很冷静的。
李白在安陆时,常去太和山拜访一位高僧惠安,一次要下山时,惠安把他送到山门外,告别时嘱咐他说:“山上的雪常常突然下来,要防备迷路啊。”李白刚走到山下,就遇到大雪封山,他只好住在一个农夫家里,这件事使他对惠安的话深信不疑,所以这首诗中的“风雪夜归人”,就含有诗人听信惠安的话而偶发其兴、即景抒情的意味,他当时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因身处穷途而惊怅;另一方面为大雪阻归而惆怅;第三方面因朋友相送而感激;第四方面因听信忠告而兴感,四层意思层层联想、环环相扣,合成一体,如果缺少最后一句话的点醒,这首诗就索然无味了;有了最后一句,才使全篇顿然生辉,这也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标签: 乌江道上原文李白